“二次号码”与“数字遗产”之困

       近日,一则“新手机号登入李玟网易云音乐账号”的消息登上热搜。一位网友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,输入短信验证码后,页面竟自动跳转,直接登录了已故歌手李玟的官方认证账号。

39af2288602fb6f8b419c54221f0213f.jpg

  虽然事后运营商已第一时间联系新号主进行了相应的处理,但暴露了当前“数字遗产”如何“继承”的问题。

  根据《电信服务规范》,我国电信运营商可在号码注销90日后重新启用投入市场,这部分重新启用的号码被称为“二次号码”。“二次号码”提升了资源利用率,但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,用户在“二次号码”使用方面也存在一些困扰。如果原用户使用该号码绑定过互联网应用,且在注销号码时没有解绑,“二次号码”新用户可能遇到无法注册或绑定某些互联网应用的情况。

  这也引发了当下关于“数字遗产”的思考。如果原用户忘记或未能及时解绑其在各大平台注册的账号,这个号码的新主人,就能凭借一条简单的短信验证码,一键接管前人的“数字遗产”。这些“数字足迹”记录着每个人的成长历程、人际关系和内心世界,是我们数字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其实,李玟的案例只是“数字遗产”问题的冰山一角。同时李玟账号事件也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:谁该为这类“数字遗产”事故负责?今后类似的“数字遗产”该如何继承?

  从表面看,运营商、互联网平台和用户三方都存在责任考量。

  运营商根据规定将停用的手机号回收再投放属于资源循环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,电信运营商、互联网企业依托中国信通院码号服务平台,推出“二次号码焕新”服务,着力解决长期困扰行业企业及用户的“二次号码”注册绑定互联网应用难题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问题的解决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用户销户时解绑不够完全、互联网平台处理解绑是否及时、APP更新迭代频繁等多重原因,都可能造成“二次号码”销售前解绑并不完全、彻底。

  对互联网平台而言,很难获知用户注册手机号是否已经易手。在用户注册时,平台往往通过冗长的用户协议将责任豁免到极致,却不为用户提供对等的权利,比如便捷的“数字资产”继承转让通道。

  而用户也普遍缺乏数字资产管理意识,未能在手机号变更前及时解绑各类账号。

  面对“数字遗产”保护和继承难题,需要构建“技术+制度”的双重防护网。首先是通过区块链技术,可以确保“数字遗产”的不可篡改性和永久存续性,使得“数字遗产”能够真实、完整地传承给后代。

  其次在制度层面,可以推进立法完善,制定专门法律,为“数字遗产”的保护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。当前尤其要明确“数字遗产”的定义、范围、继承规则以及平台责任等核心内容,建立“数字遗产”登记、继承程序及平台责任规范。

  对个人用户而言,应提高数字资产管理意识。可定期整理重要数字资产,明确标注哪些需要保留、哪些可以删除,甚至考虑设立“数字遗产”继承人。

  目前,有用户分享“一证通查”解绑旧账号的方法,提醒避免类似风险。法律与技术的赛跑仍在继续。欧盟《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》通过明确区分“可继承财产”与“不可侵犯人格权”,为“数字遗产”的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启示。而在中国,从上海“随申办”到浙江“浙里办”,多地已开始探索“个人身后一件事”服务。期待在多方协同下,不久的将来能在数字永生与彻底消失之间,找到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。






最近更新

热点聚焦

赞助商广告